学生工作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暑期实践】柳编--老手艺该何去何从
 

【暑期实践】柳编--老手艺该何去何从

作者:文:范俊健 图:方帅       发布日期:2017-08-07    浏览次数:

     

  2017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德州市邓家村传统柳编工艺调研队来到山东省乐陵市邓家村,对传统柳编——笸箩和簸箕进行调研,以及制作工艺的记录。

  “凡是邓家村的人,都会柳编,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79岁的邓延文对队员们说,柳编,一个古老的手艺,曾经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红极一时。但现在由于需求锐减,学习柳编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柳编,正在从我们的身边慢慢消失。

  在队员们对邓家村里进行柳编制作的人的采访中,老人告诉队员们邓家村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柳编村”。村子并不大,只有120户,人口500多人。就是这个小村子,家家户户都会柳编。说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这话一点也不夸张,邓延文说,他们村里的柳编从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祖祖辈辈没有师傅,都是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柳编。柳编过去是这个村子吃饭的工具。据村里一些老人介绍,在解放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邓家村的村民在缺衣少食的时候,会拿上自家编的工具去换吃的。邓延文在12岁的时候,正值生产队打井抗旱,这时候到了邓家村村民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做的“水斗”被送往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柳编村子。“我们的水斗就是拿这些绵柳条编的,轻便结实,最重要的是不漏水,这对柳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邓延文得意地说着他们的柳编技术。

  割绵柳、去皮、放在水里泡、然后晾干……穿线、安沿儿、风干;73根条子、28条线、1650个弯。拿最常见的簸箕来说,做一个成品簸箕得需要几十道工序。每天12个小时如果不停地做,一天也仅仅能做到4个簸箕。如果换做是大号的笸箩,一天的时间还做不了两个。一个簸箕的价格20元,笸箩的价格也不到100元。邓延文家中有5亩地,他拿出了其中的半亩地种上了绵柳条,平时农闲的时候才会和老伴一块做柳编。说起销路,邓延文不愁,每年都有固定的商贩上门收购。因为他做的柳编结实美观,很受商贩的青睐。但由于现在用量减少,销量也越来越少。

  现在邓家村里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去打工了,目前还在从事柳编的大多是一些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挣得多,现在年轻人很少做这个了。”邓家村村支书邓延昌介绍,柳编工作比较枯燥,挣钱也不多,年轻人不喜欢这一行。而且,现在铁簸箕、塑料制品等也慢慢取代了柳编产品。邓家村村民也在担心,祖传的手艺或许已经走到了尽头。

队员们在学习柳编

队员们与邓爷爷交谈

队员们邓爷爷夫妇合影

编辑:0     终审:0

联系方式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 : 712100

综合办公室电话 : 029-87080055

主管领导 : 闫德忠   网管员 : 李平 杨萍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