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学院新闻» 暑期职场探秘地信领域,实践课堂感悟科技魅力                                                                           —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23级实习纪实
 

暑期职场探秘地信领域,实践课堂感悟科技魅力                                                                           —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23级实习纪实

来源:    作者:李蔚然 杨香云    发布日期:2025-07-07     浏览次数:

     

2025 年 7 月 2 日,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2023 级的学子们在杨香云、张宝利、王小平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聚焦专业应用的实践之旅。他们先后走进西安市气象局人影中心、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测绘局及自然资源部第一制图院,在生产一线的沉浸式学习中,揭开地理信息技术赋能多领域的神秘面纱。这场融合地图制图综合技能实训的专业实践,以一天的紧凑行程串联起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多元场景,既完成了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实战检验,更在秦岭生态屏障守护、智慧气象服务等国家战略需求中,勾勒出地信人才的职业坐标。

图片1.png

人工影响天气:当地理信息遇上气象防灾减灾

在西安市气象局人工影响中心,三维作业指挥系统的动态演示如同一幅科技赋能的实践画卷徐徐展开。同学们透过抗旱防雹的实战案例,解码地理信息系统(GIS)如何通过空间分析优化无人机作业点布局,借助高精度地图服务实现作业轨迹的毫米级定位。当了解到基于遥感数据构建的云层三维模型,可将人工增雨作业效率提升 30% 时,学生们在灾害监测预警的具体场景中,真切体会到空间数据挖掘、时空模式识别等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践价值。那些跳动在电子屏上的作业轨迹,恰似地信技术编织的安全防护网,在应对极端天气时为三秦大地撑起科技保护伞。

图片2.png

智慧气象预警:数据洪流中的灾害防御密码

陕西省气象局的预警指挥大厅内,多源气象数据如银河落九天般汇入计算集群。专家团队以秦岭北麓暴雨预警为样本,深度解析地信技术如何与多普勒雷达数据、卫星云图形成技术共振 —— 通过构建包含地形高程、河网分布的三维预警模型,将传统预警时效从 2 小时延长至 4.5 小时。学生们在参与模拟台风路径推演时,操作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模块,见证栅格数据处理、空间插值算法如何将抽象的气象指标转化为可视化预警产品。当看到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通过地理编码精准推送至村落级单元时,他们深刻理解了专业课本中 "时空大数据" 概念的现实意义 —— 每一组气象数据的地理化建模,都是在为千万生命筑牢数字防线。

图片3.png

精准制图护秦岭:地理编码里的生态守护哲学

在自然资源部第一制图院的智慧制图实验室,学生们触摸到地理信息科学的双重属性:当航天遥感卫星以 0.5 米分辨率捕捉秦岭植被变化时,制图专家正通过拓扑关系校验、坐标系统转换等工序,将卫星影像转化为兼具现势性与政治性的标准地图产品。在秦岭生态保护专题展厅,动态更新的林地资源分布图以 GIS 空间分析为支撑,清晰呈现生态修复工程的时空成效 —— 那些叠加了坡度、土壤类型等多维属性的地理图层,不仅是制图精度的技术展示,更是 "山水林田湖草" 系统治理理念的数字化表达。同学们跟随专家实地验证无人机航测数据时,首次在秦岭峪口读懂地图要素背后的生态密码:每一条等高线的弯曲,都是自然规律与人文保护的协商结果。

图片4.png

这场穿越气象监测前沿、生态保护一线的实践之旅,让 2023 级地信学子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进阶 —— 在人影作业车的操作面板前,在气象数据可视化的交互界面中,在秦岭生态地图的图层管理里,他们触摸到地理信息技术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的学科魅力。当暮色降临实习基地,学生们在实习日志中写下感悟:"我们手中的鼠标不仅操控着地理图层,更承载着用空间智慧守护绿水青山的时代使命。" 这份凝结着实践思考的专业认知,终将化作求学路上的星辰,指引他们在地理信息科学的浩瀚星空中,以代码为笔、数据为墨,绘制属于新一代地信人的职业蓝图。

编辑:李玉平     终审:王铁成

联系方式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 : 712100

综合办公室电话 : 029-87080055

主管领导 : 田霄鸿   网管员 : 李平 杨萍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