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学院新闻» 山河表里三秦路:从秦岭山地到陕北黄土高原
 

山河表里三秦路:从秦岭山地到陕北黄土高原

来源:    作者:常祎博 赵富平 付金霞    发布日期:2025-07-10     浏览次数:

     

6月23日至6月28日,资源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24级69名本科生,在付金霞、赵国庆2位任课教师带领与指导下,顺利完成了为期6天的《地学基础综合实习》野外实习环节。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理解和认识秦岭山地、关中盆地、陕北黄土高原各环境要素的基本特征以及三大区域整体性和空间差异特征,并初步掌握地理环境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实习以学校为中心,安排纵贯南北的两条考察路线:学校-周至-宁陕-石泉-汉阴-柞水-周至-杨凌(南线)、学校-泾阳-彬州-长武-永寿-杨凌(北线)。

(一)南线——问道秦岭山地

南线考察的主要内容有:秦岭山地景观垂直带谱特征,秦岭地区天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岩溶地貌与亚热带景观。

实习队伍由学校出发,一路向南,沿途山峰挺拔、崖壁陡峭、绿树成荫,这更加激发了学生探寻秦岭拔地而起和瑰丽景观形成的奥秘。在周至县黑河大桥附近,认识秦岭主要岩石类型,了解秦岭“北仰南俯”的地形特征以及秦岭北坡黑河水文特征。在宁陕县朱家嘴村了解秦岭在我国的重要地理意义,考察黄棕壤剖面并分析其成因。

在宁陕县平河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林场,一路领略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红桦林、高山灌丛和草甸这一植被垂直分异规律。在平河梁顶伴着蓝天白云、如茵草色、和煦山风,了解秦岭的形成与演变史,掌握秦岭山地气候、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特征,认识秦岭地区天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特征,观察高山草甸土剖面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在学校火地塘实习基地,认识火地沟的气象监测、水文观测等科研设备或设施。

图片1.png

沿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一线,认识秦岭南坡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文景观等演变规律。在石泉县两河镇认识云母片岩,汉阴县平梁砖厂附近了解古代河湖相沉积岩、地层抬升的证据以及砖厂就地取材的原因。在汉阴县城附近认识水稻土,总结分析亚热带景观特征。在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探索岩溶地貌的迤逦景观,识别书本中喀斯特地貌特有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瀑等景观,辨析各类岩溶地貌特征,掌握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南线最后一站来到周至县马召镇仙游寺附近,了解褐土空间分布、成因和类型,考察褐土土壤剖面特征。

(二)北线——探秘关中盆地和黄土高原

北线考察的主要内容有:关中盆地(渭河平原)的形成和地理环境特征,黄土高原形成、演变和地理环境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规律以及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状况。

出秦岭的一瞬,关中平原一马平川的视觉冲击显得格外强烈;继续向北,目之所及皆是厚厚的黄土层以及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景观,同学们迫不及待想揭秘数百万年来黄土高原多阶段多因素的地质地貌演变过程。在泾阳口镇和淳化花园村交界处,考察口镇-花园口断裂带地质地貌、渭河二级支流冶峪河流水地貌以及断裂带对流水地貌的控制作用,了解关中盆地(渭河平原)、口镇—关山大断裂的形成与演变,认识口镇—关山大断裂作为关中盆地与陕北山地、黄土高原过渡带的重要地理意义。

图片2.png

彬州、长武沿途观察黄土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环境要素特征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状况。在彬州太极湾,考察渭河一级支流泾河的水文特征、河谷地貌以及河谷两岸地层特征和水土流失治理状况。在长武县王东沟村附近了解黄土高原的分布、形成和地层特征,考察黄土沟间和沟谷地貌,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规律,观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状况;同时,考察黄绵土和黑垆土土壤剖面特征,分析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主要性质。在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自动气象观测场、深剖面土壤水热运移观测场、作物水肥效应试验场、水分溶质运移测坑、水土流失观测场、大气边界层观测系统等的科研用途、工作原理以及由此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同学们被科研工作者扎根西北、甘于奉献、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和科研热情深深感动。

图片3.png

向南折返途径永寿梁时,考察了红色古土壤、河流相沉积岩以及褐土。北线最后一站来到学校曹新庄试验农场农作一站试验基地,总结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考察塿土土壤剖面特征并分析其成因。最后总结分析秦岭山地、关中盆地、陕北黄土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空间差异特征。

(三)结语

本次实习纵贯三秦大地,由峰峦叠嶂的秦岭山地、平畴阡陌的关中平原、雄浑起伏的黄土高原所组成的立体画卷和宏大史诗,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这次野外实习,验证、落实、加深和巩固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认识到地理现象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性特征和区域差异性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编辑:李玉平     终审:王铁成

联系方式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 : 712100

综合办公室电话 : 029-87080055

主管领导 : 田霄鸿   网管员 : 李平 杨萍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